企业动态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用科技力量提高产品质量。

2009-04-27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不少龙头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对我市农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继续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民增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报自今日起推出《建设新农村·龙头舞起来》栏目,对我市的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初春,乍暖还寒。位于莱城区杨庄镇西宅科村的万兴果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上百名工人忙着将出口到巴基斯坦的生姜装袋后搬上车。这个季节,因怕冻坏生姜,姜农轻易不把生姜从姜窑中拿出来卖。“万兴”公司从哪收来这么多鲜姜?  “秘密”在公司车间的地下。老百姓储藏生姜有撒“六六粉”的习惯,导致生姜出口时常遭遇“绿色壁垒”。为改变这一状况,从去年开始,“万兴”公司将“公司生产环节”前移,在生姜收获季节进行足量采购,然后储藏在公司地下的大地窑中。这样,既避免了农民使用农药,又可以一年四季正常出口。  不仅如此,“万兴”公司还影响改变了姜农的种植习惯。莱城区雪野镇西峪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学在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去年将生姜种植的行距、株距分别增大了15公分、10公分,并第一次扣上了大棚。结果,生姜个头增大,每亩多产了500多公斤。朱玉学说,去年西峪村成为“万兴”公司的合同种植基地后,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改变了生姜种植模式,产量提高,产品出口,每亩收入相当于过去的2亩。  从种子就开始介入,然后栽植、打药、收获、储藏等各个环节一直跟踪指导。“万兴”公司的这种“经营模式”把出口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准前移到了预生产和生产环节,初步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壁垒”到主动“跨越壁垒”的革命性转变,并于去年5月通过了欧盟的GAP认证。对农副产品质量极为挑剔的欧洲人,终于认可了万兴的果菜食品,使得大量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市场,出口到欧洲的农副产品占整个市场出口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1%增长到目前的30%以上。也由此,从2003年起,总经理柳建增连续三年保持“山东生姜出口第一人”的称号,2005年公司出口额达到3000万美元。  “万兴”公司常年雇工100多人,零工最多时达到500多人,工人月工资1000元;已在杨庄、雪野、羊里等乡镇发展生姜和大蒜GAP基地2000亩。农民声音  赵秀菊(女,46岁):我就是宅科村的,来“万兴”七个年头了,是老职工。俺两口子都在这个企业,两个人的月收入加起来有2000多元。“万兴”在宅科是俺村的福气,我们村有六七十口子人在这个企业,月月发工资,年年有奖金,老百姓富了,“万兴”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红火。  苏路勤(女,50岁):俺是杨庄镇大埠头村的,离这个企业6里路,来回骑自行车上下班。过去,光在家里种蒜,现在既种蒜,也在这干活。我们叔伯妯娌五个约着一块在这个企业干活,一天收入三四十元,一个月七八百,去年底还发了1000多元奖金呢。  柳建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对农民更加关注。我们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环境也会越来越宽松,我们将借这一东风,把出口业务做得更大更强,让莱芜的农产品销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