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用科技力量提高产品质量。

2012-11-05

入世十年,莱芜的开放型经济不仅成为全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成为全省的亮点。看得见的,是做大了进出口规模,引来了大量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产业、国际化企业;看不见的,是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确立了开放思维,思想观念逐步实现了和国际惯例的深度接轨。    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从2001年的2.1亿美元到今年预计达到的32亿美元,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净增30亿美元,年均递增30%。莱芜“姜老大”、“头道菜”端上世界人民的餐桌。    入世十年,万兴公司从过去的“小作坊”,发展成亚洲第一的“姜老大”。“万兴是和‘入世’一起长大的企业,没有‘入世’,万兴不可能发展这样快这样好。”万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建增说。    万兴公司成立于“入世之年”,当时没有厂房、没有车间、没有加工能力,更谈不上资产,只有7名下岗职工。经过十余年的扶犁勤耕,公司资产总额达到了3亿元,年产保鲜、腌渍和脱水产品20多万吨,生姜出口连续9年蝉联全国第一,大蒜出口连续6年取得全国前三名。2010年,万兴实现出口创汇1.6亿美元,是2001年全市农产品出口的20多倍!“入世”,意味着国际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直至撤除。我市抢抓机遇,让更多的外国消费者分享“莱芜制造”的魅力。 入世十年,莱芜外贸从2.1亿美元到32亿美元,进出口规模增长15倍,连跨3个10亿美元级台阶,年均增长超过30%!    入世十年,出口骨干企业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市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280家,比2001年增加246家。2011年,全市进出口额过亿美元企业达到4家,过5000万美元企业4家,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企业11家。    入世十年,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2011年,全市出口市场达到129个。亚洲是我市传统的出口市场,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近几年,莱芜产品逐步打入欧美高端市场,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    钢铁、纺织、农产品是莱芜外经贸的“三驾马车”,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0%以上,拉动莱芜外经贸飞速发展。    最具特色和亮点的是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入世十年,莱芜由钢铁出口大市发展成为农副产品出口大市。十年间,钢铁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80%下降为20%左右,而农产品由10%上升为70%多。2001年,农产品进出口只有721万美元,2010年达到5.65亿美元,九年增长77倍!莱芜姜蒜无腿走天下。莱芜东兴源寿司姜片占全球年需求量的30%,占欧洲市场的60%。万兴的“姜老大”、东兴源的“头道菜”遍布全球,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分享“莱芜造”。    利用外资实现新发展。入世十年间,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2家,合同外资9.8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8.78亿美元    2001年5月9日,是莱芜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日子。这一天,莱城万人空巷,聆听我市启动开发区建设的隆隆喜炮。    莱芜开发区的启动发展,为入世后的莱芜利用外资搭建了高位平台。与此同时,我市把招商引资工作列为“一号工程”,并连续多年实施利用外资“保亿工程”。2005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    按照“国外突出日韩、海外突出港台、省外突出江浙、市外突出济青”的思路,我市连续多年到韩国、日本、香港、台湾、美国等国家(地区)和上海、广州、青岛等地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我市在境内外举办招商推介活动32次,签约外资项目76个,合同外资额90.2亿美元。    节会招商凸显特色。2003年以来,我市连年举办钢铁博览会,特别是2009年我市举办国际航空体育节以来,到会外商层次和签约外资项目质量一年好于一年。十年来,全市累计邀请外商1000多人,签订合同外资项目43个,合同利用外资额超过6亿美元。截至目前,各开发区共引进外资项目23个,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亿美元。    入世十年,我市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02家,实际到账外资额8.78亿美元,分别是入世前的1.2倍和2.06倍。    入世十年,我市引进鲁中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总投资9000万美元,合同外资5000万美元;山东爱地高分子有限公司,总投资2.2亿美元,合同外资8500万美元;维达纸业(山东)有限公司,总投资6亿港币,合同外资2亿港币等一批外资大项目。    入世十年,我市先后完成泰丰纺织、润丰纺织、泰达车库、泰山阳光、兴源热电、爱地高分子等外资股权项目,进一步拓宽了我市利用外资渠道。    截至目前,全市超过1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20个。泰丰纺织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填补了我市境外上市空白。世界500强企业荷兰帝斯曼公司落户莱芜,带来外资8000万美元的“见面礼”。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迈出新步伐。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境外劳务输出9000余人。全市有24家企业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和办事机构,中方协议投资额9800多万美元    2001年腊月,迎春的鞭炮偶尔炸响,口镇康陈村康与凯接到电话,让他明天去莱城集合,去日本“研修”。和康与凯一起去日本的还有12个人。    这13位入世之年首批去日本的莱芜农民,改写了莱芜自主签约劳务输出“零记录”。    一发而不可收。“今天在家种地,明天出国打工”,越来越多的莱芜人出国挣外国人的钱。出国劳务成为莱芜人打工的热点。只有1000多人的康陈村,最多时出国打工的有100多人。    市里出台政策,扶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目前,全市有外派劳务资质企业4家、培训机构3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境外劳务输出9221人,输出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种涉及机械加工、农业种植、建筑业、餐饮服务等30多个行业。    与此同时,莱芜企业境外开发资源,扩大产能“走出去”。山东泰山阳光集团、山东富伦钢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分别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建立了境外资源基地。安敬泽在印尼开铁矿,慧通轮胎和外国企业开展加工贸易,进口天然橡胶,出口慧通轮胎。截至目前,全市有24家企业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和办事机构,中方协议投资额9800多万美元。出口企业由2001年的20多家发展到目前的500多家,增长了25倍。    2008年,全市境外承包工程实现零的突破,完成120万美元,带动劳务输出40多人。目前,3873名莱芜人在14个国家开采金、铜、铁、煤、磷矿。    “与狼共舞”、与国际对手同台竞争,“入世”倒逼我国加快外贸管理体制改革,也为莱芜外贸注入新动能。    “2001年入世前,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权实施审批制,只有拿到外经贸部的批文才能与老外做生意,否则,即使有产品有客户,也要找人代理。而要拿到进出口权,必须具备种种条件,民营企业获权更难,跑一年能批下来就不错了。”市商务局外贸科科长田冰说,“现在想做外贸只要备个案,也不论企业是什么性质,在莱芜行政服务大厅办手续,一上午就能办好。”    过去是管理,现在是服务。过去是收费,现在是免签。“入世”促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2001年前,莱芜银行中只有中行能办理出口业务,如今,所有商业银行都能办理出口业务。    莱芜有了自己的海关,有了自己的出口检验检疫局,有了自己的保税仓库。这一切都为对外经贸打开了  “绿色通道”。    随着农副产品的出口,农民也有了国际化意识。今年姜蒜价格低迷,许多农民打电话给商务局:“你们想想办法,多出口莱芜的姜蒜。”    出国打工的莱芜人,不仅仅带来了美元、欧元、日元,更重要的是把世界市场观念引到莱芜。“入世”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不仅仅表现在进出口的增加、利用外资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的观念、理念的转变。    今天,政府官员强调规则、注重权利的意识在增强;企业家更加坦然地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开始主动适应并熟练运用国际贸易规则;更多的老百姓逐渐学会以平静、务实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个急剧变化、充满竞争的世界。    在历经十年的“热身赛”后,中国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莱芜,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