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用科技力量提高产品质量。

2013-09-18

延伸产业链条和扩大内销,对于那些仍在困境中徘徊的农产品企业而言,或许是个有益启示 山东是传统农业大省,莱芜更是远近闻名的 葱、姜、蒜“三辣之乡”。然而,产品附加值低,抵御风险能力差一直是困扰该市农产品企业的难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何在外部市场动荡的形势下站稳脚跟?这些成为莱芜农产品企业亟待突破的瓶颈。   当地一家龙头企业依托产业链的拉长以及扩大内销,完成了华丽“转身”。这一探索,对于那些仍在困境中徘徊的农产品企业而言,或许是个有益启示。   延伸初级产品产业链   10日,经济导报记者前往山东莱芜万兴食品有限公司,途中随处可见路边的生姜农田里竖立着“请勿进入姜田”的警示语。据当地姜农说,这是应食品厂家的要求,为防止生姜种植源头污染而采取的一项保护措施。   导报记者在万兴公司的无公害化生产车间看到,几十个工人身穿白色消毒套装,各司其职,正一丝不苟地对生姜进行多道程序的深加工。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天都会严格控制进出无公害生产车间的工人,工人进入车间前必须接受一整套的消毒处理,身穿消毒套装,最大程度上杜绝生产过程中对产品造成污染。   “以前根本没有这一套标准化生产程序,公司创办之初的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从当地农民手中收购姜、蒜等初级农产品,进行简单包装,转手出口到外国市场。虽然莱芜生姜、大蒜这些农产品资源优势明显,但这种经营模式往往导致产品品质差、附加值较低。长远来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面对导报记者,万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建增回忆起当年初办企业的情景时说。   出口能力弱、加工档次低、转化增值差曾是困扰万兴公司的几大难题。   “生姜产品如果仅仅是粗加工,大部分利润将会轻易被其他企业获得,而自己永远只能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打算深加工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柳建增说。   通过研究国外市场需求,万兴公司运用无公害化生产模式生产保鲜农产品,相继筹资建设了脱水生产车间、新产品研发办公室、农残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通过与山东农业大学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了“保鲜、腌渍、脱水、速冻”四大系列60多个产品的产业链。   柳建增拿出一粒小胶囊对导报记者说,这是用大蒜制作的保健产品,过去出口一吨大蒜的价格是1万元,而通过烘干处理等一系列工艺打磨成蒜粉再制成保健品后,每吨的出口价格能达到1.4万元,附加值一下提高了40%。   “一条腿独行”到“两条腿走路”   在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万兴公司又遇到了新难题。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万兴公司的外销市场严重受阻,单靠外贸市场“一条腿走路”风险大增,这让柳建增意识到打开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柳建增对导报记者说,我们及时转变发展策略,从设计‘姜老大’的商标开始,目的就是为了进军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从而分担风险。毕竟国内的市场更加稳定。” 通过在北京设立营销中心,“姜老大” 产品进驻了易初莲花、华润万家等200余家大型超市,同时着力建设自有品牌的产品连锁店,并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惟一的生姜专供产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关注点从温饱变成了食品安全、健康,对养生方面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将美国、日本的食品出口标准引入国内,不仅是对国内食品安全体系的提升,也正好迎合了国内的消费群体。“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品牌,在食品安全、健康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延伸产品产业链,挖掘生姜的保健作用,重点研发饮料、洗发精、化妆品等产品。”柳建增说。   呼吁农药技术统一   谈及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时,柳建增直言,现在最关心的是国家对于农业的基础补助。由于企业从农民处大量收购初级产品,往往需要进行多道程序的严格把关,如何把农民使用的农药技术统一起来,使其符合国内和国外的检测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毕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施药比较混乱,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农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同时,他还告诉导报记者,由于市场上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如果某个时期某一种农作物价格高,农民就会扎堆种植,这样会造成社会资源极大浪费,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向农民提供及时对称的生产信息,通过信息预警和建立保护制度,减少农作物盲目重复生产,合理配置资源,保护农民和企业的利益。